有這樣一群人,一直在和“冰凍”作斗爭。從患病的那一刻起,他們的身體被“冰雪”一點點的“吞噬”,直至最后一刻。他們被稱為“漸凍人”。其中2014年網絡上風靡的“冰桶挑戰”,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被稱為漸凍人的罕見疾病,同時也達到募款幫助治療的目的。
身患漸凍癥的英國物理學家、宇宙學家、數學家史蒂芬·霍金
“人民英雄”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、
身患漸凍癥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
什么是漸凍癥?
漸凍癥是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一種,醫學上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(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,ALS),是一種罕見病,會導致腦和脊髓中的某些特定神經細胞逐漸死亡。這些神經細胞被稱為運動神經元,它們能控制肌肉,使身體做出各種動作。因運動神經元逐漸受到損害,會導致患者肌肉無力、萎縮、肢體僵硬,患者會感覺好像被逐漸“凍住”一樣,故稱其為漸凍癥。
漸凍癥的預期壽命取決于2個因素:呼吸肌和吞咽肌。呼吸肌無力會導致呼吸衰竭;而吞咽肌惡化會導致營養不良和脫水。絕大多數漸凍癥病人,均因呼吸衰竭,而不得以進行氣切,靠呼吸機維持生命,因此加強呼吸肌訓練是漸凍癥病人與病魔抗爭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在患者患病早期,除了適量的肢體運動外,還要注意呼吸肌的鍛煉,延緩呼吸肌的衰退,提高生活質量。
漸凍癥患者的漸凍過程是什么樣的?
“漸凍人”的漸凍過程分為五個階段,越早發現防控的幾率就越大,因此每個人養成定期體檢、關注健康的習慣和意識非常重要。
癥狀開始期:罹病初期,可能手無法握筷,或走路會無緣無故跌倒;有的由聲音沙啞開始,無任何明顯癥狀。此時需由神經科醫師作肌電圖、神經傳導速度、核磁共振等必要檢查,以確定診斷。
工作困難期:已明顯肢體無力,甚至萎縮,生活尚能自理,但在職場上則已出現障礙。此時需要適度休息,以免病情加重。并由康復科醫師評估,提供必要復健,且由社工師協助心理調適及社會資源。
生活困難期:病程進入中期,手或腳,或手腳同時已有嚴重障礙,生活無法自理,可能也無法行走、穿衣、拿筷,且口齒不清。
吞咽困難期:進入中末期,四肢幾乎完全無力,說話嚴重障礙,進食時容易嗆到,有些需管灌喂食,否則易導致吸入性肺炎。
呼吸困難期:呼吸肌已受影響,呼吸困難,患者可能臥床,需使用呼吸器,有些患者會住進呼吸治療中心或選擇居家照護,有些則接受安寧療護。
為什么漸凍癥患者需要進行呼吸訓練?
漸凍癥的預期壽命取決于2個因素:呼吸肌和吞咽肌。呼吸肌無力會導致呼吸衰竭;而吞咽肌惡化會導致營養不良和脫水。絕大多數漸凍癥病人,均因呼吸衰竭,而不得以進行氣切,靠呼吸機維持生命,因此加強呼吸肌訓練是漸凍癥病人與病魔抗爭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在患者患病早期,除了適量的肢體運動外,還要注意呼吸肌的鍛煉,延緩呼吸肌的衰退,提高生活質量。
另外也要注意氣道管理,必要時進行氣道廓清,保持氣管通暢,減少感染,延長生存期。這是由于漸凍癥不僅會喪失呼吸功能,還會失去咳嗽的能力,這些咳不出的痰液和分泌物堵在氣道內,會阻塞呼吸。有些患者不注意氣道管理,一次感冒、肺炎造成痰堵,就需要住院治療。時刻注重排痰,做好氣道管理,可以有效改善呼吸道健康情況,維持肺功能正常。
居家可采取哪些呼吸訓練方式?
當患者仰臥在床上時,護理人員需要將雙手放在患者的上腹部,并讓患者用鼻子吸氣,同時用力鼓起腹部,接著讓患者用鼻子呼氣并收縮腹部。護理人員需要在患者結束呼氣時輕輕地按壓患者的上腹部,協助其收縮腹部,促進膈肌上抬。ALS患者每天要做3-4次腹式呼吸訓練,并且每次訓練的持續時間要達到5分鐘。
2. 憋氣鍛煉法
患者或站著或躺著,什么時候都方便,比如:看電視時、讀書時、睡覺前,深深地吸氣,屏住呼吸,盡可能地保持到所能承受的最長時間,然后緩緩的將氣呼出。重復憋氣30次,每天1~2次,長期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。
3. 抗阻式呼吸訓練
據文獻及研究表明,漸進阻荷吸氣肌訓練能有效增強膈肌肌力及耐力,是最有效的訓練模式。在呼吸訓練中,初始閾值壓力 30%MIP~50%MIP對于呼吸肌的改善更顯著。
賽客S2呼吸訓練器是一款兼具呼吸功能檢測以及吸氣訓練的儀器,具備不同強度的阻抗訓練,分為手動模式和自動模式。使用正確的訓練方式堅持吸氣訓練, 可增加最大吸氣肌壓和峰值咳嗽流量,能有效顯著改善肺肌肉功能,提高神經肌肉無力患者的力量和耐力。
手動模式:通過手動調節訓練阻抗值,進行訓練。建議在醫生指導后選擇手動模式的訓練難度,設置較低的阻抗值開始訓練,待訓練一段時間呼吸耐力得到提升后再逐步加大阻抗。
自動模式:分為1~5星。初次使用時,可選用1星進行訓練,后期可根據身體狀況,將難度級別逐步提升。建議一般在堅持訓練一周以上,才進行難度級別調整
以上訓練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度調節,鍛煉時或鍛煉后如出現疲勞、乏力、頭暈等,應該及時就診??漆t生。
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
侵刪
參考文獻:
[1]Respiratory training improved ventilatory function and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nd lateral amyotrophic sclerosis: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Physiotherapy. 2016 Sep;102(3):221-8.
[2]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neuromuscular patients: 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a novel protocol.J Back Musculoskelet Rehabil. 2021;34(4):537-543.